近年來,二區紅外手術導航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,使用具有特異性的分子探針ICG(吲哚菁綠)經注射被微小腫瘤病灶吸收后,被785nm激光激發后,產生熒光,熒光波長范圍在810-850nm,由精密的成像技術來檢測,再通過一系列的圖像后處理技術,可顯示組織水平、細胞和亞細胞水平的特定分子。ICG對可見光波長的吸收率較低,因此自發熒光產生的噪聲較低,在近紅外835nm和短波紅外>900nm均有很好的響應,被廣泛用于血管造影、肝功能檢測、外科手術等。
由于手術導航系統中人眼并不能直接看到近紅外光來進行操作,而是先借助高靈敏相機采集到微弱的近紅外光,再透過監視器上的彩色圖片清晰看到發光的病變組織,從而進行精準醫療。這也對采集圖像的相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:高分辨率,高信噪比,高靈敏度度,高幀頻,近紅外響應35%以上,精密的成像技術才能保證成像質量。
在相機端,我們提供可見光與近紅外雙通道有優秀成像,芯片對700-800nm波段響應低,對800nm以上波段有高響應的相機。在光源端,我們提供高亮度白光源,具備高輸出功率,包括可見光近紅外波段的廣泛的光譜。
可見光與紅外波段均有高響應,近紅外可達30%以上響應。
由于ICG在808nm波段量子效率低,熒光信號更弱,因此我們使用高靈敏低噪聲的探測器進行探測。
用戶能夠調節得到舒服的色溫,緩解手術時的眼睛疲勞,提高組織形態的對比度,92的高顯色指數,5W小時的使用壽命